徐悲鸿 立马图 93×58cm 约4.9平尺 纸本设色 立轴 出版于《绘苑菁华—中国画名家作品选》封面,P26,人民美术出版社
徐悲鸿与泰戈尔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汉族,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1938年至1940年间,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前往东南亚,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怡保等地举办画展,收入全部捐献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在此期间,徐悲鸿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奔马图,此轴亦产生于这一时期。1939年3月,徐悲鸿在新加坡举办画展,轰动星城。3月14日下午,新加坡总督汤姆斯爵士夫妇莅临在维多利亚纪念堂举行的“徐悲鸿教授作品展览会”开幕礼,给画展更添光彩,年谱记载“他们对徐先生的那四蹄生风的水墨《立马》赞不绝口。他与徐先生的合影,被登在《星洲日报》首版。”《立马》等几幅画作被另外印晒照片,在会场一并发售。展览的轰动效应令人始料未及,人口不过60万的新加坡,就有3万余人参观了画展,而总督对《立马》的格外称赞,也必然使这一题材更受当地名流、购画者的青睐。《悲鸿在星洲》的作者欧阳兴义认为新加坡是中国以外,存留徐悲鸿作品最多的地方,“粗略统计, 1939 年新马展售的作品已达四五百幅,在江夏堂为赴美展览所作约 300 幅,赠黄曼士昆仲约 200 幅,合计已千幅之多。”
中央大学艺术科存档的新加坡《南洋商报》1939年3月16日整版报道
本幅作品作于一九三九年,当时徐悲鸿40岁,倾注了满腔的爱国精神。画中之马迎风而矗立,未有丝毫退缩之态。构图饱满完整,笔墨肯定洒脱。鬃毛飘然,体态匀称,显示着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马的颈、尾部以浓墨挥毫而出,墨的虚实变化再现出马的骨骼结构与肌肉,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形神俱足,正是所谓“一洗万古凡马空”。悲鸿先生杰出的笔墨表现技法与严谨的西方美术造型功底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并存,是徐悲鸿先生不可多得的画马精品。
徐悲鸿1939年星洲事略:
1月9日由香港抵新加坡,居住在黄曼士家。为黄曼士作五十岁画像。 2月11日为华人美术研究会作专题演讲。 2月13日中正中学演讲“大丈夫精神”。 3月15日-26日筹赈画展开幕,分别在维多利亚纪念堂和中华总商会举行。画展由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高凌百主持开幕,当日嘉宾有:新加坡总督汤姆斯爵士、邝副领事、华侨领袖如郑连德夫妇、林文庆夫妇、李光前、林谋盛、黄曼士等。共展出油画、水彩画、素描写生等171幅。筹得义款叻币15,398元,作为抚恤金捐给广西第五路军阵亡遗孤。 5月间为新华筹赈委员会委员之一,协助筹赈工作。 7月6日比利时驻新加坡副领事勃兰嘉氏,在加东私邸举行“徐悲鸿为珍妮小姐画像”落成礼。 7月7日住夏堂黄曼士家,为汤姆斯总督画像工作正式开始。总督亲自当模特,让徐悲鸿画了两小幅油画。 7月9日再次请总督到江夏堂直接写生头部。总督离去时,将礼服衣帽、佩剑勋章等留下,徐悲鸿则用衣架将衣服挂起来作画.8月底完成,配柚木画框,框上雕刻橄榄叶图案,重达85公斤。 8月19日育英校友会演讲“艺术的方向”。 9月14日汤姆斯总督画像悬挂典礼,在维多利亚纪念堂隆重举行。 10月完成名作《放下你的鞭子·王莹像》,赠与黄孟圭。 11月18日应中印文化协会主席泰戈尔之邀,乘轮船远赴印度。 12月6日抵达泰戈尔创办的国际大学所在地—圣地尼克坦。 12月14日参观印度美术学院。 12月20日在国际大学举行第一次画展。
徐悲鸿画马,堪称一绝。他很喜爱马,最早也是以画马闻名的。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他早年流落上海时,曾画了一幅马,寄给上海美术馆,得到主持该馆的岭南派画家高氏兄弟的赞赏,说:“虽古之韩干,无以过也”。他早年在欧洲学习的科学求实精神上,严谨地掌握了马的动态、结构、习性,经过千锤百炼,成功解决了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如何和谐一致的问题,得心应手地塑造出马的形象,以表现他的审美理想,寄托他的爱国情怀。此画用笔精湛,马的骨骼肌理表现得恰如其分,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而丰腴。那凌空飞动横扫出的马尾及颈上之鬃毛,豪放不羁、气势壮阔,更显出一股无往不前的强烈气势,气势磅礴,观之使人备感精神振奋。
|